天下淮北人 2018-12-03
12月1日,濉溪县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大会召开,选举胡传秋为学会会长。
胡传秋,清朝康熙左侍郎胡克顺第十四代孙,政协濉溪县第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届委员,濉溪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冯氏按炭舌疗法”第六代主要传承人,从事中医推拿整脊工作20年,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民间医药特色诊疗中心专家。
据介绍,濉溪县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的前身为濉溪县保健按摩学会,成立于2013年3月,五年来,该会大力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活动,累计举办400多场健康教育讲座。
日前,“濉溪县保健按摩学会”正式更名为“濉溪县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”,旨在发挥学会力量,助力濉溪县创建“全省卫生县城”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。
据《淮北日报》报道:多年来,胡传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之歌。 200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委授予“首届全国中医药康复保健优秀人才”称号; 2011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“全国中医整脊推拿优秀人才”称号; 2012年被淮北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淮北市第二届优秀高级技能人才”称号; 2016年被民盟淮北市委员会授予“社会服务先进个人”,2016年被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授予三等奖; 2016年被濉溪县政府授予“优秀科普志愿者”。 1996年,胡传秋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后,就职于宿州市康复中心。1999年,他毅然辞去职务,立志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他深知,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,2000年他拿出家里仅有的5000元钱,又向亲友借了5万元,创办了濉溪县飞龙中药材科技开发研究所,开始了中医药研究之路。 2002年,该所承担了国家经贸委“宿半夏野生资源产业开发”项目,并与科研院所合作,开展半夏的组织培养及人工种子的研究与应用工作,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,年培育脱毒人工种子100万株。2002年12月“宿半夏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”顺利通过淮北市科技局验收。2003年注册了“宿西”牌商标,现在宿半夏已列入淮北市八大土特名产之一。 胡传秋在工作中注重及时总结和积累,多年来,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达数10项,先后在《中草药》等各种专业期刊中发表论文数篇。 2004年在国家级杂志《中国中药杂志》第七期发表高温胁迫下半夏倒苗前后保护酶活力的变化》科研论文; 2004年11月12日在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发表《中药蒸熏疗法治疗风湿类疾病》论文; 2005年,他参与完成的《半夏脱毒培养及人工种子规模化生产》科研项目荣获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奖。 胡传秋在从医实践中,对中医药业的发展与传承,也逐渐产生更深更高的认识。胡传秋深知,民间绝技都是祖传秘方,为了防止外传,大多不以文字记录,全凭传承人一代代口传心授,随时都有可能失传。每每想到这些,他就坐立不安。他决定把民间中医药业的这种尴尬状况写成提案,以引起政府重视。 于是,胡传秋挨个走访那些有名气,却无行医资格的老中医。每走访一位,他就被感动一次。一次,胡传秋来到古饶镇,找到专治小儿口疮的70多岁老中医赵大爷。赵大爷祖传的小儿口疮疗法,已传承了六、七代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但由于没有行医资格,常常是偷偷摸摸为人看病。在了解胡传秋的来意后,老人拉着他的手不撒开,老泪纵横地说:“俺的技术传承有望了!” 胡传秋说:“我要让这些藏于民间的中医瑰宝,更好地发扬光大,永远地传承下去。” “祖传秘方”曾是很多医生的广告语。2011年,胡传秋却将祖传治疗小儿腹泻的“按炭舌”疗法无偿地捐给了社会。 据介绍,“按炭舌”疗法起源可追溯到晋代,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。胡传秋家的“按炭舌”绝技,已传承了7代,历经近200年。其祖母胡冯氏是该绝技的一位重要传承者,今年已百岁高龄,但仍坚持为人免费治病。据她初步估算,大约治愈了几万名病人。基于该绝技的实际疗效显著,曾有多人出高价购买,均被胡传秋拒绝。 为全面搜集散落民间的单验方、秘方和传统疗法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中医药特色方药技法,安徽省卫生厅启动了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基本现状调查。胡传秋得知这个消息后,便将祖传的“按炭舌”疗法整理成册,无偿捐献给省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现状调查工作办公室。 “一个人的价值,应看他贡献什么,不应看他取得什么。”胡传秋牢记这一名言。 2004年经濉溪县有关部门批准,创办了濉溪县残疾人按摩培训中心公益性机构。该中心引进中药蒸熏治疗仪、腰椎牵引床、远红外多功能理疗仪、为广大患者提供了良好舒适的保健理疗环境。 中心创建以来,应用保健推拿诊治患者已达1.5万人次,尤其是对颈、肩、腰、腿痛病的诊治有显著疗效,还为社会免费培训并输送了约260名合格残疾人按摩人才,使残疾人学到了一技之长,增强了信息,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。(记者 吴永生)